全国文明联盟广东站-ag真人登录

广东河源:探访绵长文脉 感受文化河源
时间: 2022-08-22      来源: 河源日报

  访神秘的白垩纪时代,走进典雅的文化殿堂,畅游岭南第一古镇……18月8—19日,“走进大美河源”主题采访活动邀请中央和省、市媒体走进广东省河源市,对河源市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度采访和报道。

  聚焦河源巨变 传播河源故事


媒体记者在河源市恐龙博物馆恐龙蛋化石修复工厂采访。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中,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网、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香港商报等在内的13家中央和省市媒体共20余名记者从河源国家高新区出发,深入今麦郎饮品有限公司、恐龙文博园、河源市图书馆、河源市区万隆一品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龙川佗城古镇、福建会馆、龙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灯塔盆地等地,近距离观察感受河源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文物事业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果,用手中的相机和笔,为河源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添油加彩。

  采访活动中,1小时能生产9万瓶纯净水的生产线,拥有约2万枚恐龙蛋化石的博物馆,累计接待读者670万人次的河源市图书馆,营救了300多名文化名人的福建会馆,可让17.99万亩耕地摆脱缺水现状的大型灌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场景,引起了采访团记者们的关注。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瓶水的诞生,更看到了河源市委、市政府发展百亿级水经济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恐龙蛋的种类竟然有这么多。”

  “把党支部阵地建在小区里,‘家门口’的服务真让人羡慕。”……

  大家边走、边拍、边感叹,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还有不少记者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安利”河源的美景和文化,分享在河源的采访体验。

  历经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佗城,更是“走进大美河源”采访团绕不开的一个打卡地。佗城古镇是一座有着“岭南客家之源,中华姓氏之最,赵佗兴王之地,科举文化之窗”盛誉的小镇。虽经历千年沧桑,佗城至今仍保存有古老的越王井、赵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越王庙、古城墙、循州治所,明代的城隍庙,清代的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佗城古镇,代表着河源的千年历史文化根脉。采访团中来自香港商报的记者余丽龄曾多次到河源进行新闻报道,她表示,龙川文化底蕴深厚,在保护历史古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古镇内处处让人耳目一新。谈及本次活动,余丽龄说:“来了这么多次龙川,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是个值得反复来的地方。”“说起河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万绿湖,经过这两天的深入采访,让大家知道了河源还有丰富的恐龙蛋化石资源和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今天发了条朋友圈,很多深圳的朋友留言说周末要带孩子来玩呢。” 香港经济导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董新凯说,这次采访中,对佗城的印象尤为深刻,特别是赵佗文化值得深挖和推广。

  两天的行程,让采访团窥见了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河源。大家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拍,纷纷点赞河源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成效,并表示将以中央、省、市级媒体的独特视角和多元传播渠道,传播河源故事、河源声音。

  采风客家古邑 品读河源特色文化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是采访团此行关注的重点。


采访团在河源市恐龙博物馆恐龙蛋修复工厂。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在河源市恐龙文博园,记者们用镜头拍下恐龙蛋化石纹理,感受河源恐龙文化。河源恐龙博物馆藏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采访现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向采访团展示了河源市最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属种——网纹副长形蛋。王强介绍,上个月,团队在整理馆藏标本时偶然发现,这两枚恐龙蛋标本的纹饰很特殊,经过组织学切片研究发现,其纹理与浙江发现的网纹副长形蛋完全相似,可以确定这两枚标本为网纹副长形蛋。该标本的发现,让河源成为全国第二个发现网纹副长形蛋的地区,对于丰富河源恐龙类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恐龙蛋,河源‘中华恐龙之乡’果然名不虚传。”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属种和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令采访团的记者大开眼界。

  在龙川县,采访团来到素有“岭南第一古镇”之称的佗城,秦时的越王井、明清时代的学宫和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赵佗的一生以及岭南汉越民族融合的历史。“龙川文化底蕴深厚,来了这么多次,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是值得反复来的地方。”香港商报记者余丽龄说。

  在福建会馆,采访团跟随讲解员的介绍,走近那场发生在80年前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感受战火纷飞年代里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采访团走进阮啸仙故居和闻啸轩学堂,聆听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导者、人民审计制度奠基人阮啸仙的革命事迹。

  “这两天的文化探寻之路,我们感受到了河源的文化魅力和文旅融合的活力。”香港经济导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董新凯说,她计划将河源的景点、文化进行归类、策划,用图文、视频的方式对河源的特色文化进行传播。

  走进文化殿堂 感受河源文化建设

  坐落于城市中轴线上的河源市图书馆,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采访团进入河源市图书馆,沿着白色阶梯拾级而上,馆内随处可见客家风情,黑白两色的典雅设计,吸引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身为一名深圳人,对河源市民拥有这么大气的图书馆表示十分羡慕。” 董新凯感叹道。

  “很多人说在河源市图书馆可以看到河源未来发展的希望,因为这里的孩子爱读书,文化氛围很浓厚。”河源市图书馆馆长赖金凤介绍,自2016年12月28日开馆至今,该馆累计接待读者670万人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上万场次,参与读者超过千万人次。

  在河源市区万隆一品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采访团一行正遇上志愿者给居民上健康科普课程。“我们这里经常开展健康课堂、各类志愿服务和文娱活动,感觉左邻右舍关系更亲密了,小区氛围更融洽了。”谈起小区近年来的变化,源城区东埔街道康乐路南社区的居民曾女士满脸笑容。这得益于实践点不断凝聚社区治理主体力量,通过志愿者开展家门口“点单”、文明实践点“派单”、党员楼栋长“接单”、群众事后“评单”的“清单式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开展邻里文化节、亲子活动、理论宣讲、“最美家庭”评选等文明实践活动,促进邻里关系融洽,提升小区整体文明水平,目前,该小区党员志愿者人数达100多人。


采访团的记者在龙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访。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位于河源市龙川县东江影剧院的龙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同样充满活力,志愿服务岗、志愿小屋、道德模范长廊、休闲书吧、心理辅导室、融合小剧场、融创中心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切实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河源不单拥有万绿湖这片‘绿洲’,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广东的一片‘绿洲’。”南方都市报省情新闻部记者吴广宇表示,两天的采访活动中,他深入了解到河源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吴广宇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中央和省、市媒体的力量,更好地宣传河源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吸引更多人关注河源、参观河源、了解河源。

  (来源:河源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