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珠海市香湾街道鸿雁艺术团团长马蓝燕来到香湾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带领团员们开始排练舞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活动非常丰富,应有尽有。”马蓝燕说。
文明实践阵地星罗棋布,线上正规ag棋牌平台的线下活动“不打烊”,闲暇时光更充实,这是如今珠海市民的真切感受。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珠海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动文明实践网络在基层延伸、拓展和巩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之根深深扎在基层。
如今,珠海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29个,组建1143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培育出280余个彰显珠海地域特色品牌项目,群众活动有去处,精神世界有寄托,呈现出一派文明之花处处开、新风正气扑面来的景象。
夯实
文明实践阵地覆盖率达100%
走进珠海香湾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香湾根脉厅,舞蹈室、声乐室、书画室、多功能培训室等场地一应俱全。围绕“溯源百年香埠文化、挖掘渔湾记忆”主题,实践所不定期开展老渔民访谈、“香洲开埠”情景剧等活动,如今已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像香湾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样的文明实践阵地,在珠海处处可见。当前,珠海已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29个,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建尽建”,覆盖率达100%。
此外,珠海还充分利用书店、公园、景区、古村等活动场所,延伸设立78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构建起“中心、所、站、点”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阵地体系,扩大文明实践阵地影响力。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阵地就设在哪里。在珠海主城区香洲区,海天公园、城市阳台等知名景点化身特色实践点,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全民阅读活动,将文明实践阵地建在离群众最近、人气最旺的场所。
珠海金湾区则在珠海国际健康港、智造大街等产业园区设置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让企业员工无论在村居、社区、产业园区,都能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为企业员工打造精神“加油站”。
历经岁月冲刷的庭院青石板、豆绿色的现代书架、充满设计感的文创产品……在珠海斗门区,有近百年历史的毓秀洋楼如今以“毓秀书房”的面貌重新绽放新颜。
近年来,斗门区用好旧祠堂、老建筑、旧学校等场地,推进小濠冲党史馆、南门村毓秀洋楼、善雅书房各分馆、中山八区抗日游击大队队部旧址等文明实践点纳入文明实践网络。一个个沉睡的闲置场所被唤醒,文明实践遍地开花。
“我们在‘毓秀书房’内专门开设了红色家书主题专柜,每月定期举办‘红色经典共读’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根植在青少年心中。”“毓秀书房”店长梁绮鸿说。
壮大
1143支志愿服务队传递温暖
“参加志愿服务很有意义,每次活动还有积分,村民们都很有成就感。”近日,72岁的村民陈长笑在兑换志愿服务积分后乐呵呵地说。在珠海莲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殊的“爱心银行”很受村民欢迎。
为激励广大村民参与志愿服务,莲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了“爱心银行”项目,热心公益的村民可以积攒志愿服务时长,积分可兑换上门义诊、上门理发等便民服务,也可兑换爱心纪念品。“爱心银行”的推出,调动起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带动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在珠海,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全城涌动的“红马甲”,绘就了一抹亮丽的文明底色。
每天早高峰时段,刘玉媚都会出现在山场路上,在十字路口协助交通指引。刘玉媚是珠海山场社区巾帼文明巡逻队的一员,这支队伍由80余名平均年龄约60岁的女性组成。她们头戴粉草帽,在山场社区内来回巡逻,让共享单车“归位”,劝导不文明行为,成为社区里的一道风景线。
“山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启用后,我们志愿者更有归属感了,社区还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大家劲往一处使,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刘玉媚说。
“我可以表演渔家对歌”“跳舞、唱歌是我的强项”……在珠海桂园社区,一支由本地渔民组成的“渔家班”志愿服务队伍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该队伍围绕传统渔乡文化保育和传承,通过开展“‘渔’乡佳肴工作坊”“‘渔’歌晚唱工作坊”等活动,带动居民共同挖掘和传承渔乡文化。
据了解,在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上,珠海着力构建以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引领,以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等8类常备队伍为主干的“1+8+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目前,全市共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143支,登记注册志愿者33.8万余名。
同时,在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及其他重点公共场所,珠海广泛设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408个,构建“15分钟服务圈”,实现“群众聚集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为了更加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珠海发布年度志愿服务活动“总菜单”约3500个项目,优化“点单、接单、派单、评单”服务流程。2022年,全市累计有逾15万名志愿者和热心市民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开展各类贴合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1.2万余场次,惠及群众近百万人次。
培育
280余个项目擦亮特色品牌
2022年6月17日晚,珠海斗门区草朗村文体广场上,“理论夜校”百姓宣讲员黄春炳讲述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全国劳模梁美容的故事。100多名村民认真聆听,广场上,不时传出阵阵掌声。
据悉,这是斗门区“理论夜校”2022年的首场宣讲。斗门区以提升群众理论水平、文化涵养和文明素养为导向,推出“理论夜校”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已实现斗门区129个村(社区)全覆盖。
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广大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文明新风吹来的幸福感。目前,珠海市已孵化培育“理论夜校”、文明特派员、强国巴士、爱心集市等280余个彰显珠海地域特色的品牌项目,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您别急,我们马上就到!”2022年10月20日清早,“耆乐融融”项目负责人接到电话,独居老人侯阿姨不慎在家中摔倒,无法自行起身。数名志愿者与护理小组成员立刻前往老人家中,对侯阿姨进行护理和心理疏导,直到亲属赶来才完成交接。
“耆乐融融”项目是珠海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民生微实事”工作相结合,打造的惠民志愿服务项目之一。着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珠海打造了“耆乐融融”关爱独居老人、“七色阳光”残疾人关爱计划、“让爱飞翔”特困儿童关爱计划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将关爱和帮扶送到有需要的人身边。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让珠海一跃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近年来,珠海涌现出“口岸暖客厅”“微笑迎宾”义工岗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为推动港澳居民乐享珠海生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服务。
在拱北口岸广场中央位置,一个占地约20平方米的中式岗亭十分醒目,值班志愿者为出入境旅客提供交通指引等各项服务。这里正是珠海茂盛社区“口岸暖客厅”项目的服务主阵地。
“茂盛社区与澳门一墙之隔,港澳居民人数占比36%,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不少港澳居民参与。”茂盛社区党委书记杨斌说,“我们打造‘口岸暖客厅’,就是想通过志愿者的贴心服务,让出入境游客能够感受到温暖和便利,成为展示珠海形象的新窗口。”
■创新案例
珠海斗门区全域搭建“智慧一公里”平台
让文明实践可听可看可体验
“只要我们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走下去,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图景就一定能够在斗门实现。”近日,在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西滘村“智慧一公里”大屏前,梁美容与20名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畅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在平日里,斗门区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生动有趣的“学习强国”内容出现在“智慧一公里”大屏幕上,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利用这一交互传播媒介,全区101个行政村开展视频“云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技术赋能创新宣讲方式,是珠海斗门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下称“两中心一平台”)同频共振的放大效应,斗门区在全区101个行政村建设“村村通”广播系统、户外高清电子大屏信息发布系统、文明实践电视门户专栏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探索“智慧一公里”文明实践新模式。
斗门区井岸镇草朗村,黄昏时分,周先生会准时收听村里的“村村通”广播,或与村民相聚在村居广场的户外高清电子大屏前,“看看今天又播了什么新鲜事。”
“‘智慧一公里’平台的内容既有趣,又实用。”周先生笑着说。斗门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实时更新的海量资源,将党史故事、红色电影、农业科普栏目等贴近农村受众的内容,从线上导出到线下、从手机导出到广场大屏。
除了“村村通”广播与户外高清电子大屏,在“智慧一公里”项目中,一个动动指尖就可以办成大事的小程序同样影响了很多村民的生活。
“通过文明实践小程序,志愿者招募一呼百应!”莲洲镇莲江村党委委员罗巨泉兴致勃勃地打开手机,展示志愿服务的活动成果。
莲江村是珠海乡村旅游的“明星村”。通过盘活闲置庭院和土地,该村正在探索“一家一品”和“农夫集市”等农村致富创业项目。在乡村变美的过程中,志愿者队伍成为重要的服务力量。
“每逢大小事,我们村都会在文明实践小程序上发出志愿者招募令。”罗巨泉介绍,志愿者的招募、调度、安排均能在小程序上实现,招募消息发布后,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等迅速组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
稻田里、广场上、大树下,透过一个个乡村广播和电子大屏,新思想、新风尚、新理念直达村民家门口,构建出群众耳边可听、眼前可见、指尖可体验的文明实践学习场景。
据悉,珠海市将在斗门区试点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工作,为实现“两中心一平台”同频共振的放大效应提供“珠海方案”。
(来源:南方 )
跳转链接: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