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网站: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是由中国文明网组织开展的群众性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根据活动安排,经推荐、审核、评议等程序,拟推荐李树芳等8名同志作为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广东省候选人。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现将候选人名单及事迹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2022年5月12日至2022年5月18日(共5个工作日)。在公示期限内,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实事求是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合群三马路省委大院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协调处(邮政编码:510082),电话:020-87185493,邮箱:。
附件
1: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广东省候选人名单
2: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广东省候选人事迹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5月12日
附件1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广东省候选人名单
1.李树芳 茂名市高州市宝光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
2.唐亚水 韶关市乳源县大布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
3.张容有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推广社区居民
4.黎艳芬 广州莲旺纸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5.潘宣琴 珠海市斗门区市政管理所环卫工人
6.豆碧珍 湛江市经济开发区硇洲岛回春药店法人代表
7.张伟余 珠海市公安局斗门分局新青派出所综治队队员
8.吴爱民 阳江市海陵区南村小学校长
附件2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广东省候选人事迹
血与火锻造的消防卫士 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树芳,男,1983年3月生,中共党员,茂名市高州市宝光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21年来,李树芳一直奋战在灭火抢险救援第一线,他多次参加带训比武,曾先后三次代表广东参加粤港澳消防运动会,获得两次冠军、一次季军,李树芳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嘉奖15次,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训练标兵”“广东好人”等称号。
一、行动快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
加入消防救援队伍21年来,李树芳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5000余起,疏散抢救被困人员800余人。他常说:“我们行动快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每次抢险救援行动,他都在与时间赛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12年槽罐车泄露火灾,2015年威龙化工厂火灾,2016年“妮妲”超强台风,2017年茂石化乙烯厂橡胶仓库火灾,2018年“贝碧嘉”“山竹”超强台风,2021年“3·15”茂名市高新区茂名石化化工分部闪爆灾害等重大事故现场,李树芳冲锋在前,挺身而出,为抢救国家财产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其事迹被《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多家权威媒体转播刊载。
二、“消防铁人”是这样炼成的
李树芳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努力,将自己锻造为“消防铁人”,先后3次代表广东省消防总队参加粤港澳消防体育运动会,2次斩获5000米长跑冠军,并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在第34届粤港澳消防运动会上,脚部肌腱严重受伤的情况下他仍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为广东消防救援队伍赢得了荣誉,被称为“广东消防第一跑”。面对“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他先后取得了舟艇驾驶、水域岸际救援技术、高空绳索救援技术等多个资格证书,成为灭火救援的行家里手。从历史悠久的公馆中队,到“尖刀队伍”特勤站,再到标兵单位宝光站,他总是冲在“最前线”,当好“急先锋”,协助单位8年获评全省消防基层建设标兵站,站获得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消防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三、“铁军教头”带出“李树芳党员突击队”
李树芳深知“传帮带”是岗位能力得以衔接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他手把手将“新兵蛋子”李祥祥打造成“4次参加粤港澳消防运动会5000米跑项目比赛获得2金1银1铜并打破项目赛事纪录”的新一代“广东消防跑男”。入职21年,他从未以“兵龄长”而摆架子、耍特权,始终以“父母心、兄长情”关心和帮助他人。在他的影响下,2021年支队成立“李树芳党员突击队”,先后涌现出“二等功臣”肖发亮、“南粤消防忠诚卫士”刘海沐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伤病的增多,李树芳慢慢从冲锋陷阵的“运动员”转变为退居幕后的“教练员”,在他的带领下,支队2015年至2021年在全省消防各类比武竞赛取得佳绩,尤其在2018年全省基础体能比武中,他带领集训队员勇亮利剑、乘风破浪,斩获全省消防团体总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被称赞为“铁军教头”,多次被评为“优秀消防员”“工匠消防员”。
21载赴汤蹈火,21载精益求精,21载言传身教。李树芳凭着对消防救援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用无悔的青春、无私的奉献,为广东消防事业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用忠诚和热血书写了精彩的消防华章!
好父亲为救儿子负债百万 省吃俭用偿还欠款
唐亚水,男,1957年3月生,韶关市乳源县大布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2014年8月,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不幸患上脑出血。为了治疗儿子,他花光了几十年来的积蓄,卖了县城的房子,欠下近110万元的巨款,一家过着省吃俭用的清贫日子,只希望可以让儿子醒过来。但天不如人愿,2016年1月,唐志良因病情恶化,救治无效离开人世。在长达1年零5个月的治疗时间里,唐亚水从未放弃儿子,儿子去世后,他一边省吃俭用还债,一边尽最大努力照顾孙子孙女。唐亚水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一、无情的疾病,打碎原本幸福的家庭
唐亚水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生活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舒坦。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无情地打碎了这一切。2014年8月的一天,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在送女儿去学校的途中突然晕倒在路边,唐亚水得知后匆忙把儿子送到乳源县人民医院,经初步诊断是脑出血,送往市粤北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唐志良被确诊为脑出血,这个消息对于唐亚水犹如晴天霹雳般。
在粤北人民医院治疗期间,唐志良一直在icu病房治疗。为了照顾儿子,唐亚水买了折叠椅,晚上就在icu病房外的家属等候室休息。由于儿子的医保属于异地就医,只能报销20%的医疗费用,加上一些特定药物无法报销,昂贵的医药费和护理费让唐亚水日益憔悴。
二、花光积蓄、借遍亲友,只为救治儿子
儿子在医院治疗的第3个月,唐亚水已经花光了多年来的积蓄加上卖房子得来的50多万元,以及政府、学校、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赠的8万多元。而唐志良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不少亲戚朋友劝他放弃,但唐亚水坚定地说:“那是我的儿,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不会放弃他。”
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唐亚水将他转至医疗水平更高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治疗。积蓄用光了,他就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借钱的过程中,有人直接拒绝,有人委婉拒绝,也有人劝他放弃,但唐亚水依然决心尽最大努力救治儿子,为此欠下了近110万元债务。
2015年4月,唐亚水实在无法负担高昂的治疗费,只能将儿子转到大布镇卫生院疗养。回到大布后,唐亚水访亲问友,寻找良方,但儿子的病情还是没见起色。2016年1月,唐志良病情恶化,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唐亚水伤心欲绝。
三、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他精心照顾孙子孙女
儿子去世后,家里欠了近110万元债务。面对债务压力和丧子之痛,唐亚水没有灰心,及时调整了心态,给孙子孙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减少家里的支出,唐亚水自己种蔬菜、养鸡,尽可能自给自足;为了弥补孙子孙女缺失的父爱,唐亚水全身心陪伴他们,精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
为了尽快还完债务,唐亚水省吃俭用,每月取出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媳、女儿打回家的钱,除了给家里留下必要的生活费,其他的还没有“焐热”,就及时上门偿还给亲友。唐亚水乐观地说:“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苦点,但我还有退休金,可以逐月还债务,5年来,我已经累计还了80多万元,离还清债务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看到了希望。”
这名普通的退休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父爱如山”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诠释了 “爱亲”“诚信”的真谛。
孝顺儿媳照料亡夫父母20载 抚育儿子长大成人
张容有,女,1971年6月生,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推广社区居民。1993年,张容有在了解到爱人有一位双腿残疾的母亲后,仍选择与爱人结婚。2002年,张容有的丈夫与女儿在一场车祸中不幸逝世。她顽强振作担起家庭重担,抚育3个月大的儿子和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仅靠微薄的收入和低保补贴养活一家四口。张容有起早贪黑,悉心照料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20年,并抚育儿子长大成人。张容有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一、面对困难,乐观坚强
1993年,张容有与丈夫结婚,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婚前,张容有就已经知道丈夫有位先天残疾的母亲,不能独自站立,长期需要照顾,但与爱人真心相爱的她依然选择嫁给丈夫,婚后与丈夫、公公一起照顾婆婆。
婚后,张容有先后诞下一女一儿,让这个家庭更加幸福美满。但是,这所有的幸福与美好随着2002年的一场车祸纵然消逝。丈夫和女儿因车祸离世,给了张容有沉重的打击,她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几乎每天以泪洗面。她在车祸造成的腿伤也没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如今左腿胫骨变形,走路一瘸一拐,时常疼痛难忍……
两位亲人离世后,家里还剩下仅有3个月大的儿子和年迈的公公、婆婆,想到这,张容有不得不振作起来。她说:“当年发生这件悲剧后,所有人都劝我带着儿子离开,但是我那年迈的公婆谁来照顾?我离开的话怎么对得起我的丈夫?我必须承担起为人儿媳的责任,所以我没离开,留下来守护这个家。”
二、举步维艰,勇往直前
丈夫和女儿的离开,也给公公带来巨大的打击,本来身体健康的他此后多病缠身,不久后患上了尿毒症,张容有不得不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独自一人照顾公婆及年幼的儿子。只有小学学历的张容有只能靠打工的微薄收入和低保补贴养活一家四口,还要供儿子读书、花钱给老人家看病买药。
为便于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在一家快递公司当清洁工的张容有特意向公司申请只上中班。早上天还没亮,她就起床出门买菜,把一天的饭菜都安排好,然后帮婆婆按摩双腿,一直忙活到中午,吃完饭后便出去上班,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已持续了20多年。
婆婆将儿媳妇的付出看在眼里,内心非常感谢,“容有93年嫁来我们家后,一直都很孝顺,是公认的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儿子离开后她不嫌弃我和老头子是累赘,依然选择留下来照顾我们,真的辛苦她了。”
三、心怀感恩,继续前进
自丈夫和女儿意外身亡后,张容有也受到政府和亲友的帮助。前几年,镇政府借助福利基金为她家改造了厨房。此外,她的邻居也时常雪中送炭,帮忙照顾儿子与婆婆、带她去看腿疾等等。
张容有十分感恩政府、社区以及亲人、邻居的关爱与支持,帮助她渡过难关,她说道:“这么多年来的苦难都过去了,如今儿子大专毕业,也有赚钱的能力,生活必定会越来越好,我一定会顽强地支撑下去。”
张容有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的高贵品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她的身上,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的善行孝举感染了身边无数人。
志愿者坚持公益20载 做妇女儿童的贴心人
黎艳芬,女,1970年9月生,广州莲旺纸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黎艳芬热心志愿服务20多年,她坚持开展敬老活动,积极捐款捐物开展资助贫困家庭、帮扶单亲妈妈、关爱山区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她热心支持妇女事业,建立了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开展心理健康、家事调解、促进村居妇女就业等60多场公益活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疫情期间她通过海外渠道采购一批价值20万元的防疫物资,捐赠给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 黎艳芬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广东好人”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广东省最美家庭”。
一、积极筹集防疫物资,坚持公益20余载
20多年来,黎艳芬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带着家人坚持到广州市番禺区各个村内开展敬老活动,为单亲妈妈开展捐款活动及参加单亲家庭亲子志愿活动,为贫困家庭助学捐款,到残联机构帮扶慰问,到敬老院和老人家聊天问候,为山区孩子赠送书籍,每年参加广东省“630扶贫济困日”捐款、儿童爱心基金捐款等活动。
2020年初,正在国外的黎艳芬得知国内防疫物资供应紧张,她第一时间到各大药房购买口罩和体温枪,但无奈国外的防疫物资也已经开始短缺和限购。她和丈夫分别向美国、澳洲、日本等国家的朋友寻求协助,成功筹集到一批价值20万元的防疫物资,并迅速通关、报关、空运、机场货运等,将防疫物资运回国内,捐赠给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
二、维护妇女儿童利益,爱心责任薪火相传
黎艳芬作为番禺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及番禺区妇女儿童发展促进会会长,热心支持妇女事业,累计开展60多场公益活动。她建立4个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为50位单亲困难母亲提供帮助,受益群众600多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开展振兴乡村巾帼行动计划,参与群众800多人;为60多名儿童进行学习能力和情绪提升训练;建立3个巾帼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妇女组织阵地建设,实现妇女群众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协助广州市妇联承办公益项目,免费提供餐车帮助村居妇女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她与学校家委会成员带领全校2000多名家长参与云南青云小学爱心助学帮扶活动,6年来帮助困难山区农户售卖核桃超160万元;组织家长和孩子开展“让小爱汇成大爱”关爱残障志愿服务等多个公益活动;连续4年组织孩子到多个工疗站、敬老院等开展爱心行动。
三、爱与奉献经营家庭,用心传承家风家训
黎艳芬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对长辈感恩知恩的孝心培养。她言传身教,孝父母敬公婆,自小培养孩子们对老人长辈尊敬有礼。此外,黎艳芬支持女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每年带着孩子利用假期参加小小暑期工实践、广州南站志愿服务、春节花市义卖活动、慰问工疗站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黎艳芬坚持公益20年,致力于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用爱和奉献谱写助人为乐的赞歌,为困难家庭带来希望。
单亲母亲孤身撑起一个家 照料病重儿女健康成长
潘宣琴,女,1972年10月生,珠海市斗门区市政管理所环卫工人。在丈夫不幸早逝后,潘宣琴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一边悉心照顾患有糖尿病的婆婆饮食起居,一边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潘宣琴的大女儿从小有哮喘,家中的小儿子脑部发育畸形,生活无法自理。她奔波忙碌,照顾孩子,从不抱怨,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她的言传身教感染了女儿积极投身公益,回馈社会。潘宣琴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一、孝老爱亲,为家庭挑起重担
20多年前丈夫不幸去世后,这个家庭的天仿佛一夜之间塌了一半。潘宣琴悲痛不已,但她顾不得伤心,咬紧牙关独自扛起家庭的重任,一边悉心照顾患有糖尿病、身体不适的婆婆,一边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糖尿病人的饮食需精心准备,受并发症影响行动不便,潘宣琴数十年如一日,对婆婆的照顾从不懈怠,尽自己所能让婆婆吃好、住好,一直代替丈夫进行赡养的孝义,直到2008年婆婆去世。
潘宣琴的大女儿从小患有哮喘,在初中时不幸确诊为淋巴脑瘤。除了大女儿身患重病,家中的小儿子也因脑部发育畸形,手部出现缺陷,无法生活自理。面对如此艰难的家庭环境,潘宣琴拒绝了姐姐让她改嫁的建议。
潘宣琴生活拮据,大女儿需定期接受复诊和治疗,仅靠她和二儿子微薄的收入维持家庭生计。但是疫情防控期间清洁工作繁重,潘宣琴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却不能允许自己一直请假,为了平衡家庭和工作,有时候她只好狠下心让女儿一人在医院治疗。常年累月的劳苦,让潘宣琴患上胃病。
二、言传身教,向社会贡献力量
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经济保障,潘宣琴把自己当成“铁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自2001年工作以来,她每天清晨6点上班,每月5天的假期也从不休息,保质保量完成单位分配的各项工作。每当大型突击任务期间,她都主动要求放弃轮休,和班组一起加班加点。
潘宣琴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受母亲的影响,大女儿刘桂绿同样拥有坚韧不拔、乐于奉献的精神。她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2013年,刘桂绿加入了斗门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参与手语舞表演活动,6年来共服务600多对亲子家庭。她还成为首批珠海网警志愿者,申请登记成为一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丈夫不幸离世,潘宣琴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料患重病的婆婆及儿女,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一线,用柔弱双肩为苦难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诚信经营药店30年 守护岛民健康
豆碧珍,女,196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湛江市经济开发区硇洲岛回春药店法人代表。豆碧珍在湛江市硇洲岛经营药店30多年,岛上物资供应都靠内陆运送补给,运输成本高,但是她从未乱涨价,店内的药品价格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她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货,并亲自验货、收货,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药店。其药店连续11年获“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豆碧珍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广东好人”等称号。
一、信守诺言,把“诚信”写在药店墙上
豆碧珍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医药知识,父亲教导她办药店贵在讲诚信、守法规。自打接手父亲创办的药店后,豆碧珍30年来一直遵循诚实守信、奉公守法、顾客为本的诺言,她深知药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她带头与工商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了药品检验及销售台帐制度,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货,坚持亲自验货、收货,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药店。
硇洲岛孤悬于海上,从湛江市区坐船要半个多小时才能抵达海岛。岛上物资供应都靠船只运送补给,成本自然加重。但是30多年来,豆碧珍经营的“回春”药店从未随意乱涨价,所有药品价格都控制在合理区间。豆碧珍直率坦诚地对人说,过海运费虽然贵,但因为岛上回春药店的房东是多年老客户,租金不高,药品不用涨价也可以冲抵毛利。一句话,办药店要让利给岛上群众,要立足于为民便民。
二、崇德向善,把“真诚”送到岛民心坎上
诚信经营药店30年,岛民极为信任豆碧珍。有时豆碧珍出岛参加活动,手机仍不时收到收到患者需要抓药的信息。豆碧珍经手的中草药不但品味纯正,而且干净完好、质量上乘。她多年与病人打交道,对一些普通病情也把握到位。风湿病是岛上渔民的职业病,豆碧珍为找到治疗良方,一方面从中医书籍上认真学习摸索,同时反复揣摩教授专家开岀的诊疗单,从中悟出治疗风湿病的高招。
豆碧珍曾在湛江市区中心也开办了一家药店,生意非常好。但因为要岛内岛外两头奔跑,而她的心始终拴在岛上,于是她忍痛把市区那间药店转让了,放弃了稳赚不赔的生意,但得到岛民的衷心拥戴,豆碧珍至今无怨无悔。
三、热心公益,把真情大爱奉献给社会
豆碧珍的丈夫不幸患有尿毒症和心脏病,治疗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在面对家庭变故时,豆碧珍经营的药店也没有涨价,更没有以次充好,坑蒙欺诈顾客的行为,相反她还做了不少赔本买卖。有一次,店里进了一批心脑血管药,因岛上需要此类药的人不多,放置一段时间后,豆碧珍担心药理岀现变化,便下决心将这批药全部销毁。虽然蒙受损失,但豆碧珍坚持以诚立信,以信立誉,宁可自己遭受损失,也不能影响岛民健康。
2020年初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口罩成为人们抢购的热销货,岛内外的个别药店也打起了囤积涨价的主意。“回春”药店作为硇洲岛上最具规模的药店,疫情期间售卖了数万只口罩,不但没涨价,而且每只口罩比岛外药店还便宜1毛钱。在抗疫最紧张的时刻,豆碧珍还无偿把3000多个口罩送给渡轮船上的员工和防疫人员以及上门购药的群众等。
30多年风雨兼程,豆碧珍坚持诚信为本、诚信做人、诚信经营。她是海岛上一支真诚的桨,温暖、激励着更多岛民建功海岛,在弹丸海岛上成就多彩的人生。
休假辅警破门而入 勇救悬空女孩
张伟余,男,1980年3月生,珠海市公安局斗门分局新青派出所综治队队员。他热爱本职,工作能力突出,多次配合民警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16年,他不顾个人安危,勇闯火海成功救出一家三口。2021年5月,他再次见义勇为,成功救下一名悬挂窗外防盗网的小女孩,获得辖区群众一致好评。张伟余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一、危难时刻,他挺身在前
2021年5月28日晚上23时许,张伟余返回斗门区新青辖区家中,回到楼下时听到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出于职业敏感,张伟余发觉情况异常。由于天色黑暗,他拿着手电筒沿着哭声辨别方向仔细摸索寻找,最终发现在附近的一栋出租楼5楼的防盗网上挂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头部卡在防盗网上,身体悬空、四肢正不停地挣扎。他迅速冲进出租楼管理处找人协助施救,管理人员在慌乱中一时找不到房间钥匙。同时,张伟余发现小孩的哭声正在减弱,为尽快解救孩子,张伟余马上跑上5楼出租房门口,经过脚踢、肩撞十几次的猛烈撞击,门终于被撞开。张伟余顾不上身体的强烈痛感,赶紧冲向阳台,用手将女孩轻轻托起,防止孩子掉落,并小心翼翼地不断调整位置,将孩子从防盗网的缝隙救回室内。
被解救的孩子由于长时间恐惧不安与哭喊,疲惫不堪。获救后,孩子趴在张伟余肩上瞬间安静下来。此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脚和肩膀都已受伤,受伤部位感到发麻,脚因扭伤肿胀疼痛。但张伟余忍着疼痛,直到孩子正在上夜班的父母赶回家,他才放心离开。
这并不是张伟余第一次挺身而出。2016年7月,斗门区井岸镇西埔村一户出租屋内电箱起火,着火楼房二楼一家三口被困,其中有一位11个月大的婴儿。张伟余正好路过,见现场浓烟滚滚,他马上找来梯子和锤子,爬上二楼窗户拿锤子砸开防盗网,成功将一家三口安全救出。
二、人民卫士,既是荣耀也是责任
张伟余自2003年加入珠海公安队伍以来,便积极参加队伍训练及行动,在各项工作中都表现优异。在综治队员工作岗位,张伟余配合民警先后多次参与接处警、抓捕、缉毒打击违法犯罪和救助群众等公安一线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张伟余曾在出警时而遭受人身伤害,但这并没有动摇他惩恶扬善的初衷和对公安工作的热爱。
出于工作需要,张伟余转到社区工作岗位,成为新青派出所的户管员,协助社区民警开展新青工业园区的社区管理工作。社区工作繁杂、琐碎,但他从未因为工作内容的不同而有丝毫懈怠,始终满腔热情投入工作。
张伟余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救下卡在防盗网的女孩,不顾个人安危勇闯火海救出一家三口,见义勇为临危不惧,尽显英雄本色。
最美教师扎根山村小学30年 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
吴爱民,女,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阳江市海陵区南村小学校长。吴爱民老师扎根山村偏远小学30年,开创出农村偏远山村教育新天地。在她的努力下,海陵区南村小学从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成为阳江市首个进入全面实施教学现代化的农村学校,2015年被阳江市教育局创强办列为农村亮点小学。因工作出色,吴爱民先后获评“广东省优秀山村教师”“广东省最美教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一、放弃市区工作机会,用知识改变山区孩子命运
1990年,吴爱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市里的小学当老师,但她放弃了在市区小学任教的机会回到海陵区南村小学任教。南村小学曾是阳江市海陵岛最边远的山村小学,交通闭塞,出行需要翻山越岭,物资供应贫匮,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师资流动性大。学校位于海边,雨水和台风多,石瓦结构的教室经受雨淋风刮时常损坏。1997年至2010年,吴爱民四处奔走,共筹得近30万元用来建设新教学楼,并添置各项设施。如今的南村小学已焕然一新,新的教学楼可容纳幼儿班和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同时还拥有图书馆、小型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老师们再也不用为硬件设施而发愁了。
二、用坚强铸就高尚师魂,成为师生的精神标杆
1998年,吴爱民丈夫被确诊癌症,儿子才5个月大,家里还有老人,重担都压在了20多岁的吴爱民身上。白天,她依然笑对学生;夜晚,为丈夫熬药时,她又常常失神,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下。屋檐下熬药的火炉,烧了1460多个夜晚,吴爱民从没有因为家中事务耽误教学。丈夫走后,家人朋友劝吴爱民换个环境发展,也可以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2003年,吴爱民又一次获得进城工作的机会,她回到学校准备收拾东西。打开校门,看到熟悉的一切,几十个孩子稚嫩的脸庞像过电影似的在她脑海里闪现……她知道,自己终究离不开南村小学,离不开这些孩子,这一待又是18年。
三、用爱做师生的贴心人,让师生幸福成长
吴爱民是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的贴心人。从学前班入学开始,南村小学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等信息,吴爱民都了如指掌。南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很大,且多数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吴爱民领着孩子们挨家挨户走访,教导孩子要听爷爷奶奶的话;有时还领着饿肚子的孩子回自己家吃“好菜好饭”;并时常向孩子们添衣增暖。吴爱民还是老师们的暖心人,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条件较差,每个刚分配到校的新教师都面临着无房住、没晚饭吃的困境;为了使外地教师安心任教,吴爱民自费安排他们在家食宿,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么一安排就是5年多,在她的带动下,同事间相处融洽,工作积极主动。吴爱民不但在生活上关心同事,还在教务上帮助同事。
吴爱民以30年的坚守,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哪怕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也不放弃,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成为师生的精神标杆。
(来源:广东省文明办)